从海洋表面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的万米深渊科考,再安全返回,需要多久?2021年底,37岁的徐讯用了12小时左右,下潜3小时,在深海底部科考6小时无锡股票配资,回到海面3小时。
尽管12小时都要待在密闭的“奋斗者号”载人潜水器,其直径不到2米的钛合金载人舱已是当时世界最大,但对3个成年人来说,空间依然紧凑,只能蜷腿坐或者蹲、跪,他依然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,尤其是潜水器坐底后,6小时短暂得像几分钟。
“因为你从来没见过这么有意思的现象,就不断地采样、观察。”徐讯说,深渊底部,覆盖了沉积物的岩石就像西藏的雪山,大量透明的未知生物聚集,他还幸运地捕捉到了透明海参排泄的瞬间。
深海生物。
徐讯参与的是“探索一号”TS-21-2航次科考。航次期间,参航科学家团队共同发起了《马里亚纳共识》倡议,建立深海科考标准化平台体系,实现深海科考样本和数据的长期保存与共享,支撑深海国际大科学合作。同时,启动“马里亚纳海沟环境与生态研究计划”(MEER计划)。他们下潜所搭乘的潜器“奋斗者”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,2016年立项,2020年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,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为34岁。
仅3年多后,《细胞》以封面专辑形式发表中国科学家团队的4篇重磅论文,这是人类首次系统性研究深渊生命,研究团队平均年龄也不到40岁。
这项研究首次向世界呈现海底万米深渊的系统生态图景:7564个物种水平的代表性基因组构建起“黑暗绿洲”;基因组大小达人类4倍的深渊钩虾编织起能量枢纽;深海鱼类用可追溯至白垩纪的演化智慧突破“生存禁区”……
这次深渊探索,让徐讯和一些科学家产生新思考:万物生长靠太阳并不绝对,在深沉无光的海洋深处,只有岩石和水,生态却欣欣向荣,微生物密度极高、多样性极大,养活宏生物。生命的极限到底在哪?
汪建(中)、徐讯(右)和刘姗姗获得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证书。